記者24小時臥底 揭傳銷黑幕
發布: 2009-04-03 09:36:39 作者: 李衛民 王強 來源: 天津網

陷阱:金字塔式的鏈條
“歌會”完畢,一瘦男子示意所有人盤腿而坐,開始了洗腦課程。
“沒到廣州不知道你口袋里的錢有多少,沒到北京不知道你的官有多小,沒到楊柳青不知道你的理想有多渺小……”瘦男子亢奮地說著,“我們是廣州碟貝蕾有限公司的合作伙伴,經營‘碟貝蕾’化妝品。只要花3900元購買一套產品,就能夠成為公司會員。我們公司一共分為5個級別,由低到高依次為:會員(銷售1-2套產品),代理員(銷售3-9套產品),培訓員(銷售10-64套產品),推廣員(銷售65-392套產品),代理商(銷售大于等于393套產品)。依據級別高低,按照金字塔形式發放,級別越高獎金越多。代理商只要一個月銷售400套產品,就能夠獲得23.8萬元的利潤……”
產品:是鏡中花水中月
口若懸河地講了40多分鐘,瘦男子卻始終都沒有拿出能夠讓人一夜暴富的產品。一位姓韓的男子說,他已經發展了好幾名會員,做到了培訓員,但仍然也沒有見到產品。在場大多數人也稱,從沒有見過產品,有關產品功能等都是從課堂上聽來的。而韓某的解釋是:“有無產品不是關鍵,最重要的是營銷產品的資格,它會給你帶來滾滾財源。我們只要交錢就可以了。”
睡覺:男女住一屋
晚上10時30分許,記者表示要到賓館住宿,寢室長劉某卻極力阻攔。后經雙方“妥協”,原本寢室里必須同吃同住的“規定”,因為記者的堅持而破例,“你就在沙發上睡吧,這可是我們破天荒的頭一次。”
隨后,在劉某“拉閘睡覺”的口令下,這些來自不同地方的男女,慢慢進入夢鄉,繼續著自己的發財夢。
周邊:摸清上課地點
暗訪記者進入傳銷組織以后,另外一路記者在楊柳青附近進行了走訪,在楊柳青的大街小巷看到許多成群結隊的年輕人,年齡不過二三十歲,他們有的在逛馬路,有的在御河邊打電話,聽口音都不是本地人。
走訪十三街村和十四街村時,記者發現許多民房有外地年輕人進進出出,他們將院門關得緊緊的,大白天也上著鎖。有人敲門,在確定身份后里面的人才會開門。
許多村民反映,這些人都是來做傳銷的,其中的一些人已經在這里住了一兩年了。村民們說,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許多村里人搬進了樓房,留下了大量的閑置平房,這些傳銷人員便乘虛而入。通常,每個院落里都居住著十多名傳銷人員。他們每天早晨6點多就陸續起床,8點多吃早飯,9點左右去莊稼地附近的平房參加所謂的培訓。課上非常瘋狂,離得很遠就能聽到他們的喊聲。培訓課程一般要兩小時,下課后就是他們的自由活動時間。據了解,對于新來的人他們是嚴格控制活動的,幾乎到哪里都有人跟隨,想離開是不太可能的。在傳銷組織里待上半年左右的時間被徹底洗腦以后,就沒有人跟隨了,因為這時傳銷人員也不想走了。所謂自由活動時間,就是三三兩兩地在楊柳青鎮附近閑逛,打電話騙家人、朋友匯錢或者加入。住在村里的村民們對這些傳銷人員意見非常大,一是他們常常擾民,二是這么多的外來人口給當地的治安帶來了隱患。
行動:警方出擊查傳銷窩點
昨日清晨6點半左右,傳銷人員開始起床、洗漱。8時許,馬路上突然出現了大批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有的人手里還搬著凳子前往他們的上課地點準備上課。隨后,記者來到了楊柳青鎮西派出所對這一情況進行了反映,派出所民警立刻趕往現場進行查抄。
身份:一屋人多半是大學生
上午9時許,鎮西派出所十幾位民警與記者趕到十三街村和十四街村后的莊稼地附近。在這里有十多間平房,每個房間里都有80人至120人在上課。在距離一間平房還有百米就能聽到高歌聲。民警推開房門,看到四個人正帶領著大家歇斯底里地高歌。警察叫停了他們現場的“表演”,將前排的四人帶到了室外。其中一名戴眼鏡的傳銷人員在警察的詢問下說,他是河南省某大學的學生,去年年底來的楊柳青,參與銷售(廣州蝶蓓蕾公司)產品,他已經花了2900元,但始終沒有見到產品,此后,他還帶來了七八名同學。正在上課的80多人有一多半都是大學生。雖然大家在交錢后都沒有見到過產品,但都堅信能賺到錢。聽到這些話,一位民警不無可惜地說:“這大學是白上了。”在警方遣散這些傳銷人員時,依舊有許多人認為自己沒有被騙,還說會繼續堅持下去,讓現場的執法人員頗為無奈。隨后,警方又來到了另外兩間平房,發現每間平房同樣都有八九十人在上傳銷課。經對這些人進行盤問,其中一名男子被警方帶往了派出所,其他人則被警方遣散。
警方:打擊傳銷沒停過
據鎮西派出所民警介紹,從2001年在楊柳青鎮發現傳銷人員活動后,他們這幾年一直在會同有關部門對傳銷組織進行打擊。不過,每當他們遣散傳銷人員后,其中的一些人因中毒太深難以自拔,往往返回原籍又去而復返。這些傳銷人員經過多次打擊,變得很狡猾,常常是分散活動,增加了執法部門打擊的難度。目前,楊柳青鎮上有數千人在進行傳銷,光上課地點就有100多處。此外,當地居民逐漸搬入樓房,騰出的一些平房小院也給這些傳銷人員提供了一些便利。
鎮西派出所副所長楊志軍說,每天他們都能接到一些外地父母的報警,這類報警有時占據了報警的一半,但是尋找起來非常麻煩,如同大海撈針。
明日將繼續關注此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