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暗收政府投資 民生投入側重欠發達地區
發布: 2010-04-20 10:55:31 作者: 霍侃 王長勇 馮哲 來源: 新世紀

財政刺激力度趨弱,人們很可能在“不經意”間經歷財政刺激政策退出的過程。
經濟回升向好勢頭得以鞏固,給決策者提供了應對財政金融潛在風險的余地。
事實上,以政府投資為主的財政刺激政策已顯淡出之意。中央預算內投資下達節奏放慢,為中央投資提供配套的地方政府債券至今尚未開始發行,可視為財政政策擴張力度減弱的信號。
“刺激差不多結束了。”一位外資銀行駐中國的研究部主管向本刊記者表示,目前中國的財政政策邊際刺激效果已很微弱。
對于首季增長11.9%的中國經濟,這可能不是壞消息。然而,危機期間,中國大規模政府投資主導的刺激政策,其直接后果是2009年大量投資項目在全國各地密集上馬。這意味著刺激政策退出不可戛然而止,而應為本輪擴張平滑收尾做好鋪墊。
中央投資暗收
“加強政府投資管理,從嚴控制新開工項目。”4月1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投資政策的態度,繼續傳遞出政府投資逐步弱化的信號。
這也在一季度的數據中得到體現。今年前三個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6.4%,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2個百分點。中央投資增速回落尤其明顯,一季度僅增長9.1%,遠低于去年同期30.4 %的增速。
新項目開工開始踩剎車。今年前三個月,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約3萬億元,同比增34.5%,與去年同期87.7%高增長下的“大干快上”景象迥異。
匯豐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告訴本刊記者,“4萬億”刺激政策,財政政策起主導作用,貨幣政策為輔。減少或放緩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新開工項目,是未來刺激政策能否逐步退出、緩解過熱風險的關鍵。從資金來源的細微變化,亦可看出中央投資暗收之意。一季度,4.81萬億元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到位資金中,國家預算內資金1914億元,同比增25.3%,占比3.98%。而去年同期,國家預算內投資同比增長104.70%,占比4.41%,所占比重為近年來最高。
投資增長曲線高低起伏的背后,是國家發改委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的節奏明顯放緩,且結構發生明顯調整。
2010年是“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實施的第二年,兩年共計1.18萬億元的新增中央投資中,今年需安排5722億元。
一季度中央投資的下達與危機期間有所不同,直至3月下旬才開始陸續下達地方。目前,國家發改委尚未公布中央預算內投資下達的總體情況,僅公布了下達十大重點節能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22.28億元。
本刊記者從多個地方發改委了解到,3月下旬開始,國家發改委陸續下達了廉租房、水利工程、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等民生工程和公益性項目的投資。比如,甘肅省發改委投資處官員告訴本刊記者,甘肅已經爭取到新建廉租房中央預算內投資13.36億元,投資總量和項目建設規模均比去年有較大幅度的增加,除此之外“還沒有其他領域的中央投資”。
重慶、青海、河北也分別申請到新建廉租房中央預算內投資14.92億元、12.88億元和7.87億元。
天津市發改委投資處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廉租房建設投資中央“不給天津,東部地區都不給”,天津只有林業、安全飲水、衛生院、社區文化和農業等少量投資。
安徽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分析一季度經濟形勢時指出,由于今年中央投資下撥節奏放慢,民生、科技等一些第三產業領域投資增速出現較大幅度放緩。今年前兩個月,安徽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4.9%,增幅同比回落3.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投資增速同比回落9.2個百分點。
資金閘門收緊
雖然項目新開工正在降溫,但在2009年的項目上馬高潮之后,今年政府投資事實上從“主動擴張”轉向“被動續建”,后續資金需求依然不小。
一季度,施工項目15.37萬個,計劃總投資27.96萬億元,同比增長30.4%,仍為近年同期高位。決策層也深知,一季度經濟快速增長“較大程度上還是政策刺激的結果”。
國家發改委財金司司長徐林對本刊記者說,很多項目正在進行,配套壓力還是很大。
此外,中央主動調控的同時,地方投資沖動依然強勁。據本刊記者統計,21個將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目標定在10%以上的省份,都列出了長長的投資計劃和擬開工項目名單。
各省公布的投資增長目標中,東北和西部地區明顯高于東部沿海,黑龍江省的投資增速目標最高,為35%,廣西、吉林、陜西、甘肅四省區為30%,只有少數省份預期目標低于20%。
3月下旬,湖北省發改委提出的12萬億元投資計劃,令各方震驚。安信證券首席經學家高善文認為,盡管總量層面的投資恢復仍不明顯,然而零碎的證據似乎暗示,部分地區的地方政府投資出現了較明顯的加速。中央投資的項目續建和地方新增投資,對資金的胃口都不小。然而,今年多個資金源頭的閘門都已收緊。2009年,銀行信貸、地方政府債和城投債支撐了投資的空前高漲。目前,這三個管道都趨收緊。
年初,國務院確定全年新增銀行貸款7.5萬億元的目標。從一季度的信貸投放看,按月按季控制貸款規模基本得到嚴格執行。
瑞士信貸中國研究主管陳昌華測算,今年7.5萬億元的信貸規模中,約有4萬億元至5萬億元需貸給已開工的續建項目,其他項目僅有2萬多億元,“銀根非常緊張”。
而且,2009年激增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今年成為嚴格控制的對象。一位地方銀監局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銀行已經限制了對地方融資平臺的貸款額度,而且現在不能給總的授信額度,必須貸給具體的建設單位,“但符合貸款條件的建設單位不多。”
地方政府需承擔為中央投資配套資金的主角,但地方財政也捉襟見肘。河北省財政廳廳長齊守印此前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稱,2010年該省財政收支情況并不樂觀,“矛盾將比2009年更尖銳。”
簡單幾個數字可以說明問題。2010年河北省各部門申請由2010年一般預算安排的支出需求共計415.3億元,是省級一般預算實際可調劑財力的1.7倍。其中,政策性增支134.8億元,為新增可調劑財力的16倍。
“哪里來錢呢?”齊守印認為,2010年中央投資項目的地方政府配套情況“也不會怎么改善”。
眾所周知,目前中國的地方財政收入依賴土地收入。2009年,全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收入1.27萬億元,同比增長43.5%。2010年中央預算安排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為1.37萬億元。為遏制房價過快上漲,連續出臺的收縮房貸等政策,將使這部分收入存有變數。
財政部代理發行的地方債,其指定用途是提供配套資金。2010年,地方債的總規模仍為2000億元,各省能分得幾十億元不等,這對于地方大量的配套資金缺口,無異于杯水車薪。
至4月中旬,地方債發行仍未啟動。4月9日,財政部組織承銷團召開地方政府債券和國債發行工作會議。而去年3月27日,首期地方債已公開招標。
財政部一位官員告訴本刊記者,今年2000億元的地方債已經分配到各省,“但目前不能透露具體分配方案和數額。”
本刊記者獲悉,湖北省擬發行地方債86億元,高于去年的81億元;河北省擬發行69億元,比去年多9億元;財政部核定甘肅發行地方債55億元,比去年少10億元。
海南今年擬發地方債也低于去年的29億元,為25億元。海南省財政廳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什么時候發還不清楚,還在走省人大的程序。”
江蘇省財政廳相關官員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稱,“數額是中央定的,還沒到發行程序,還要走省人大審議預算調整的程序。”
2010年地方債的使用范圍和管理辦法也面臨調整。去年,財政部制定了《2009年地方政府債券預算管理辦法》,規定地方債期限三年,使用范圍主要是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和涉及民生的項目建設與配套。
上述財政部官員透露,今年的管理辦法“有變化,還在完善之中”。
本刊記者了解到,今年地方債將分為三年和五年兩種期限,資金將重點用于完成在建項目,嚴格控制用于新上項目,且必須優先保障2010年及2009年后兩批中央擴大內需項目地方配套,確保不留缺口。
去年在刺激政策執行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城投債,今年發行前景尚不明朗。一位2009年負責城投債承銷發行的券商人士告訴本刊記者,已經轉向股票承銷,因為今年城投債少了很多,主要是“發改委卡得更嚴,機構買的也謹慎了”,而且地方債存量較大。
國家發改委財金司司長徐林說,城投公司發債是合規性審查,不是總量控制的概念。按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還要進一步擴大企業債券發行規模。但由于對地方政府債務的擔憂,對投融資平臺融資有一些新的考慮。“幾種力量混雜在一起,不好說。”比較明確的一點是,“過去由政府信用支撐的債不能發了。”
2009年,地方融資平臺發行的城投債(包括企業債、中期票據和短期融資券)共計約1800億元。
城投公司融資的核心是依靠土地財政。地方政府向融資平臺注入土地,城投公司再以土地使用權為抵押獲得貸款、發行債券,且土地使用權的杠桿效應在抵押質押中多次放大。
國土資源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僅全國84個重點城市抵押土地面積就凈增5.1萬公頃,抵押貸款凈增7749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35.5%和59.7%。
2009年新增土地抵押貸款率為50%,風險尚在可控范圍之內。但國土資源部調控和監測司司長劉隨臣提醒,要警惕土地抵押貸款風險。目前,中央和地方已經意識到這點。4月13日,湖北銀監局提出,禁止開發商用土地做抵押品獲得貸款。如果其他省份也逐步禁止土地抵押貸款,將會對城投公司融資帶來實質影響。
平滑收尾求解
從風險防范的角度,收緊信貸和嚴格把關城投債,無疑都是正確的。但另一層擔憂是,這種環境下,是否會出現地方融資平臺資金鏈斷裂、在建項目難以為繼的風險?宏觀調控的最終目的,還是為此輪財政擴張政策盡早平滑收尾做好鋪墊。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認為,財政政策退出,很可能是與1998 年應對亞洲金融[3.00 -0.66%]危機成功之后相仿的“淡出”方式,即低調處理,擴張力度漸降,使社會各方在“不經意”間經歷政府政策“退出”的過程。
具體而言,可以從國債結構和投資方向的調整開始。賈康建議,2010年可按實際需要適當減發長期建設國債,而流動性較強的中短期國債要重點發展,而且國債應首先支持已開工項目的續建,嚴格控制新項目建設。
地方財政有限的資源分配也可以更加優化。“想辦的事情太多,得按照輕重緩急、比較效益高低,對各種支出‘排隊’,先保證重要的、緊急的、比較效益高的,其他的往后排。”齊守印說。
2010年,河北省級支出預算安排,將摒棄原來側重增量調整、存量基本不動的預算平衡辦法,實行比較徹底的零基預算,即打破各類口各部門原有“基數”,嚴格遵循優先保工資、保社會保障、保基本運轉、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落實的順序。
此外,地方政府舉債也需要進一步梳理規范。目前,對地方政府融資有幾種思路:財政部傾向于以省為單位發政府債券,控制地方投融資平臺融資;央行認為,應該發規范的市政債;發改委則希望規范發展城投債。
從2009年的情況看,如果完全用省級政府債券替代地方投融資平臺,省級政府每年發行兩三萬億元的債才夠用,而且需要按各省的債務情況進行信用評級,作為債券定價依據。
目前看來,省級政府尚不具備這樣大規模發債的條件。2009年,地方政府債發行才邁出第一步,而且是以中央政府信用為基礎,由財政部代理發行,并代理還本付息。
根據4月9日公布的《財政部代理發行2010年地方政府債券招投標和考核規則的通知》,今年地方債發行中,地方信用差異進一步被“抹平”。去年,前九期地方債是各省單獨發行,4月23日開始打包發行,但也會在招標之前公布“發債包”中各省債券的規模。
根據2010年的新規則,如果多個省份地方債合并招標發行,招投標和債權托管選擇結束后,財政部才會通知各中標承銷團成員向各省份應繳發行款數額。這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地方債發行的透明度打了折扣,且各省自身的債務信用差異基本由中央債信替代。
徐林認為,由省政府發債、再往下分的方式,交易成本較高,由于很多項目是市縣執行的,分配并非完全按照明確的量化標準,容易出現“拍腦袋”決策。
“一刀切”地限制地方融資平臺并不是明智的選擇。賈康一直主張對地方融資機制進行正確引導。他建議,地方融資平臺的發展中,可以探索通過使用國債資金注資入股地方性企業集團,形成或增加其資本金,進而吸引銀行貸款或發行債券融資,發揮財政政策應追求的“乘數效應”。
徐林認為,要規范地方融資平臺發展,今年首先應該做的是,建立地方債務風險管理的系統,在摸清各省存量債務的基礎上,明確規定債務風險率(地方政府累計債務除以地方政府綜合財政收入),并建立“還舊借新”的機制,把債務余額控制在一定水平上。
“對于中國,我覺得債務風險率定150%比較合適。”徐林說,這樣,在建項目的資金就有了保障,債務風險也不會放大,它就能延續下去。
此外,中央和地方投資項目也需要作出調整。陳昌華認為,今年全年貸款幾乎難以控制在7.5萬億元,“每一年貸款都超過,今年為什么例外?”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停止上新項目,可能還要把老項目延期,如果做不到砍項目,起碼做到拖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