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被指夸大保健品療效 消費者疑被“洗腦”
發布: 2012-05-31 13:43:59 作者: 未知 來源: 舜網-濟南日報


資料圖片

吳迪家里的“完美”保健品堆成了小山
“醫院都治不好的癌癥,吃了‘完美’治好了!”
50歲的吳迪(化名)聽信了“老師”的宣傳,前后花費16000多元購買“完美”產品治療高血壓和腰椎間盤突出,但1年來,他的病沒有絲毫起色,反而臥床不起了。
業內人士稱,目前,保健品市場亂象叢生,大都“夸大治療功效”銷售產品。政出多門、監管存空白是行業亂象的癥結所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保健食品化妝品監管司透露,《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將在2012年上半年出臺,在這個節點,記者臥底進入保健品行業,一探其亂象。
市民被“完美”治得臥床不起
吳迪雖只有50多歲,但高血壓、高血脂、腰椎間盤突出已是老毛病了。2011年5月,其從事“完美”銷售的同事向他推薦了一系列保健品。“說是只要吃了他們的產品,我身上的病都能治好。”王迪說,他吃了近1年,前后花費16000多元,但病癥不僅沒減輕,反而還加重了。“‘完美’方面說,是劑量不夠的原因。”
2011年10月,吳迪的腰椎間盤突出惡化,臥床不起了。“到了這個時候,他們還說是吃的少了,讓接著吃,他們的產品能幫我打通經脈。”同時,吳迪的高血壓不僅沒降下來,反而還升高了,“壓差已經達到了50多,本來是40左右”,“完美”銷售人員稱,只有擴大壓差,才能把血壓降下來,需要接著吃產品。感覺上當了,吳迪果斷遠離了“完美”,并及時到醫院接受治療,“吃了藥,血壓降下來了,腰椎間盤突出也做了手術,現在能下地了”。
市民王先生與吳迪有相同遭遇,他聽信“老師”的話吃“完美”治療中重度脂肪肝,3年多時間,花掉了3萬多元錢,但病情卻絲毫沒有好轉。2011年年底,“康寶萊”業務員又找上門來,“說是吃他們的保健品能治病,三個月無效不要錢!”王先生又花費了1萬多元,買了一堆“康寶萊”。近日,他去醫院查體,發現病癥仍是毫無起色。他生氣了:“保健品怎么都這樣?這不是騙人嗎!”
記者自1月11日以臥底、暗訪等形式進入保健品行業,至今已有60多天。吳迪一樣的消費者接觸了不下10人。他們大都是身體不適,被以“能治病”的說辭引誘購買了相關產品。今年71歲的蘇先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2011年8月,他應邀參加了一次由“中華醫療康復協會”舉辦的健康講座。其間,一名自稱大醫院內科主任的中年男子為他開了10盒蜂膠糖脂膠囊,囑咐按時服用,保證半月后即見效。此后,由于蘇先生堅信那位“主任”開出的“良藥”而放棄服用降糖藥,結果造成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指數急劇升高,險些釀成嚴重后果。“場面搞得那么隆重,沒想到還是騙局。”每當說起此事,蘇先生都表示后怕。
今年80歲的由延益老人從醫50多年,曾任職于山東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退休后,由延益轉而考察保健品市場,他發現“夸大治療功效”幾乎是保健品行業的通病。由延益說,近年來,他先后參加保健品講座、活動數十次,“幾乎全都是忽悠老年人的,賣產品是他們唯一的目的。”
記者注意到,在正式的對外宣傳及產品標注中,“完美”等都稱是保健產品,且強調“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藥品”,知情人士稱,“夸大治療功效”是在實際銷售中銷售商們慣用的伎倆。
上課被“洗腦”瘋狂買產品
“你要錢還是要命?你有多少錢?”這是記者臥底期間,保健品“會銷”現場“專家”的呼喊,幾乎是扯著嗓子對老人喊的。濟南市中區文莊居民張先生說,他68歲的老伴每周二、周六都去“完美”“開會學習”,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從課堂上帶回一大堆“完美”的產品,半年多來,其老伴已經為此花費了2萬多元,“‘完美’的所有產品基本都買了。”
“除了自己喝,她還逼著家里人喝,不喝就罵。”張先生的兩個女兒也反對母親參與“完美活動”,她們懷疑母親被“洗腦”了,“我媽說,不買產品就得淘汰一批人,多買產品能掙錢。”張先生的女兒懷疑“完美”正是通過“開會”給老人灌輸“掙錢”的想法誘惑其購買產品。
“競爭太激烈了,大家都在會議營銷,拼的已不是產品,而是服務了。”雅培胰肽素濟南客戶服務中心譚經理說,目前濟南數千家的保健品公司大都在會議營銷。記者是在2011年12月9日“應聘”進雅培胰肽素濟南客戶服務中心的,其主營的“胰肽素植物軟膠囊”主要針對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的中老年人群。從譚經理的履歷可以間接看出近10年的保健品市場演變,他說他是從深圳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突圍出來的,2006年初,他建立起深圳雅培濟南辦事處,當時濟南的市場還大有拓展空間。如今,他必須謀劃向縣市區拓展了,因為短短幾年內濟南的市場迅速飽和,保健品公司已達到數千家之多。
譚經理說,會議營銷也可稱作體驗營銷或服務營銷,“體驗的是一種企業文化,一種健康理念”。尤其很多保健品在功能和用料等方面同質化,而且大都針對中老年人群,更需要通過服務來爭取客戶。“老年人的內心比較空虛,兒女不在身邊,我們就應該給他們當兒女或者當晚輩。”譚經理介紹,他們通過與街道辦、居委會、老齡委等合作,舉辦社區“義診”活動,通過“真誠的服務”,將客戶請到會議營銷的現場,“我們邀請國家級的專家,通過特色講座、健康教育,讓老年人性格開朗、老有所學,產生并提高保健意識”。
在招聘網站上,有關保健品銷售的招聘信息達一萬余條,濟南地區的也超過200條,他們大都對“客戶家訪、聯誼會邀請”等能力提出要求,業內人士稱,保健品“會議營銷”已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業內自曝“會銷”騙術
一位自稱曾是保健品銷售“主任”級別的女士自曝,“完美”等保健品會銷“洗腦”的第一招就是夸大宣傳,“對外,‘完美’號稱是保健產品,但對‘下線’,大家都夸大‘完美’的藥用功效,什么能治乙肝,癌癥,反正說的出的病癥都有效”。
“一定要密集地開長會,‘下線’身心疲憊,邏輯思維能力大大削弱,最容易被影響,另外,會后一定要分享,要先讓死忠分子發言,開好頭,引導后面的走勢。讓所有人互相影響,表面上是自由發言,其實絕大部分人就算心理抵觸,在那種場合下也會敷衍著說些好話,這樣就造成一種所有人都一致贊同的氣氛,意志薄弱的人就會對自己反對的想法產生懷疑。”該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女士稱,如果找到一個信任“完美”的新人(行內稱為“老鷹”),銷售商一定會斷其退路,“盡量讓他沖級別,多屯貨,讓他得罪遍自己的親戚朋友,等他明白過來的時候,已經很難下臺了。很多保健品公司都是這么做。”
記者臥底過程中認識了從事保健品銷售十多年的步先生,他介紹,保健品“會銷”主要針對老年人,“身體不好有閑錢,容易相信人又缺乏維權能力,老人當然成了很多保健品公司坑騙的對象”,步先生說,2010年全國保健品市場的規模就已達2000億元以上,而其中的產銷成本一般僅為20%左右,是名副其實的暴利行業。受利益驅動,一些銷售人員利用監管空白鉆空子,用各種手段欺詐坑害消費者。
“到了會場,‘專家’把保健品的療效無限夸大。老人在‘專家’忽悠下,頭腦發熱當場購買。沒帶夠錢的,銷售員會送貨到家,趁熱打鐵去家里取錢。”步先生說,保健品會議營銷最常用的騙術就是請“專家”,把老年人召集在一起開會、聽講座。為了吸引老年人到會,會采取送廉價紀念品、小禮品的手法。
“保健品銷售員個個都是心理專家”。有業內人士表示,“第一步,取得老人信任——— 產品賣出前,張口親爹親媽地叫著,餓了送飯,渴了遞水,連鞋帶松了都會給你及時系上。現在老人們大都不跟孩子住,長期缺乏子女關愛且身患各種疾病的他們會不被如此‘親情’打動?第二步,親情攻勢過后,騙子們往往以沒有業績會被解雇為由請求老人幫忙,同時借助‘專家’不斷強化產品功效。身為老人,哪能看著‘好孩子’受委屈?再說,既然能治自己的病,買了也不浪費啊?于是,掏腰包買貨也就順理成章了。”
監管空白是亂象癥結所在
記者注意到,有關“完美”等保健品“治病”及營銷模式的質疑由來已久,包括山東在內的眾多地方消費者質疑其為“洗腦傳銷”,并向國家工商總局等部門反映。3月7日,記者電話咨詢國家工商總局,工作人員表示“完美”并未取得山東地區的直銷權,但若通過專賣店形式銷售,并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消費者若有疑問可向當地工商部門舉報。
之前接受采訪時,濟南市工商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工商部門對推銷假劣保健食品的行為,通常是以涉嫌虛假宣傳、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無照經營等進行監管。而在具體工作中令工商執法人員“犯難”的是,在被投訴的保健食品說明書、宣傳單上并不存在夸大宣傳,銷售人員往往是暗地里向目標老人肆意夸大功效。“沒有現場錄音或錄像,這種虛假宣傳很難取證。”濟南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依據現有的法律法規,他們對保健品市場的監管更大程度上是針對其質量,對于其欺詐坑害消費者的營銷手段,則沒有相關法律法規約束。“在保健食品的生產和流通環節中,企業設立、產品批號、生產標準的審批要經過很長時間,有時會超過半年,嚴格的審批程序表明國家在審批方面的重視。可是,在從業人員的素質、經營場所、注冊資金等方面,相對藥品來講要低很多,有的基本未作任何要求,這是造成銷售成本低廉的原因之一。而且,盡管看來有多個部門在監管,其實法律法規空白很多。目前的大環境,對正規合法企業有失公平,相關法律法規亟待健全。”臥底中,有正規保健品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保健食品行業存在重審批、輕監管的問題。
中國保健協會理事長張鳳樓認為,保健食品的監管一直是個盲區。1996年衛生部公布了《保健食品管理辦法》,隨后又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規章制度。2009年《食品安全法》出臺后要求“有關保健食品將另行規定”。中國保健協會理事長張鳳樓說,“《食品安全法》已頒布實施兩年多了,但配套的《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遲遲沒有出臺,保健食品監管依然處于空白。”
同時,由于體制方面的原因,我國保健食品行業出現了政出多門的現象。從保健食品行業確立法律地位的1995年起至2007年止,12年的時間里,我國共出臺了保健食品相關法規規章128部,多個行政主管部門在制定法規時如果協調不到位,法規撞車的現象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這讓守法企業無所適從,而違法企業卻如魚得水。
采訪中,多名基層執法人員認為,保健品相關監管部門應進一步明確職責并做好監管銜接,用聯合執法的方式填補漏洞。其中,藥監部門應從源頭加強監管,堵住假劣保健食品流向市場的出口;工商部門應加強保健食品銷售的前置審批,嚴厲打擊虛假宣傳和無照經營;同時,衛生部門應嚴查冒牌“名醫”“專家”的非法診療行為。
上一篇:康美藥業原董事長一審被判有期徒刑12年 下一篇: 康力前副總潘安娟:我沉默并不代表我承認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