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電商企業和平臺需自律 貝店“拉人頭”模式陷傳銷質疑
發布: 2019-10-14 13:04:29 作者: 佚名 來源: 同花順財經

近年來,我國以網絡購物、移動互聯網技術、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迅速,無不得益于政府部門采取的“包容審慎”監管方式。
近期,一家發展勢頭迅猛的社交電商——未來集市,因涉嫌傳銷而被凍結了銀行賬戶。此事件一出,著實讓社交電商“火”了一把。
社交電商今年以來備受關注,保持了較高曝光率,但多數平臺的經營模式也受到質疑。同時社交電商“貝店”也曾深陷傳銷質疑。
“拉人頭”質疑傳銷
據記者了解,與其他平臺開店不同,開貝店的門檻是必須要在貝店購買商品。最低消費398元就能一鍵開店。成為貝店店主后,在朋友圈發商品鏈接是最主要的推薦方式。
貝店的宣傳資料顯示,銷售貝店商品的傭金在10%-40%。但記者在百度貼吧、知乎等平臺發現,諸多貝店店主似乎對靠銷售商品賺錢并“不感興趣”,而是熱衷于發展線下粉絲開店。
因為,根據貝店的規則,一位貝店金牌店主直接招募一家新店主可獲得200元傭金。其“下線”的普通店主招募一家新店,除自己獲取100元傭金外,金牌店主還會獲得100元傭金。此外,金牌店主還享受其直接或間接發展的所有店主的銷售商品傭金的20%。
曾有媒體報道,在貝店開店商品專區看到,包括烤涮一體火鍋、床上四件套、家用刀具等,產品幾乎涵蓋家電及生活用品多個品類,而在淘寶平臺上,記者也發現有疑似貝店店主掛出鏈接,標明“貝店禮包,送店鋪”字樣。
一些消費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這種運營模式有點和“網絡傳銷”類似,尤其這種熱衷于“拉人頭”的形式十分令人生疑。
聚投訴解決率僅為25%
在市場需求的催生下,社交電商演變出多種運營模式,并進入多模式共存的快速發展期。然而,社交電商依賴于社交分享、老客帯新客的營銷模式,從其誕生之時,便飽受質疑。

根據聚投訴數據統計,未來集市有44條投訴(2019年10月13日),同時解決率僅為25%,消費者維權何其艱難。
8月31日,楊先生在聚投訴上投訴到,“本人于2019年8月13日在貝店平臺購買多件古鉆品牌的黃金吊墜,當時頁面寫的是每件黃金吊墜重1.4克。商家遲遲不發貨,在我的強烈要求下,商家終于在2019年8月24日發貨!8月27日晚上本人收到貨,8月28日本人在我們當地珠寶店稱重黃金吊墜的時候發現,嚴重的缺斤少兩,本來標重1.4克的吊墜,實際重量只有1.0克左右!聯系貝店,沒想到貝店竟然一直偏向賣家,說缺斤少兩正常,工藝復雜等等。一點解決問題的態度都沒有,一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都不懂!嚴重損害消費者的權益,導致我現在個人損失高達5000多元本人一共購買18個黃金吊墜,每個吊墜都不夠份量!18個吊墜加起來少了5克多”。
此外,曾有媒體報道,在貝店上的商品售價遠高于商品本身的實際價值。據悉,一方面,同一品牌產品,貝店所售系列與其他平臺不同,其所售產品材質遠次于該品牌在其他平臺所售系列。
企業和平臺需自律
社交電商迅猛發展的同時,問題也是層出不窮,近年來,多家社交電商都曾因涉嫌傳銷遭到處罰。
有些企業打著“包容審慎”“創新”等旗號,不斷沖擊守法經營、公平競爭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底線。這些也與個別行業管理部門“不敢管”“不愿管”“不會管”的監管不作為有很大關系,由此也導致一些違法違規的經營者更加肆無忌憚。
貝店并非首家被質疑為涉嫌傳銷的社交電商平臺,2019年3月14日,花生日記因涉及傳銷違法行為,被廣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責令改正,并累計罰沒7456萬元,這一數字目前是中國社交電商領域最大的一筆處罰。
2017年,云集微店因以“交入門費”、“拉人頭”和“團隊計酬”的行為開展運營,涉嫌傳銷,被市場監管部門罰款958.4萬元。而此前環球捕手也曾因涉嫌傳銷被微信永久封號。
近期,據中國裁判文書網顯示,衡陽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向衡陽縣人民法院提出申請,要求凍結“未來集市”相關公司的銀行賬戶及理財產品、財付通商戶號及所綁定的銀行賬戶。
社交電商的發展邏輯有望得到施展,實現商業變現成為可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包容審慎”的監管方式,但是包容審慎不等于不監管,社交電商企業和平臺更需自我約束。
結語
2019年1月1日起實施的《電子商務法》對社交電商劃分至電子商務的細分領域進行監管。今年5月,《社交電商經營規范》也已結束公開征求意見。
業內人士指出,在社交電商野蠻生長的現狀下,強化監管才能去偽存真,法治化是推動社交電商走向健康有序發展的必經之路。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