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訓慘痛:31天確診9830人!疑似15238人!錯過萌芽階段,注定要付出慘痛代價
發布: 2020-02-03 11:57:37 作者: 佚名 來源: 尺度傳媒機構

截至2020年2月1日零點,國內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9830人,疑似病例15238人,其中治愈218例,死亡213例。(數據更新至2020.02.01 00:19)
距離武漢衛健委2019年12月31日下午首次發出通報,整整31天!
距離武漢衛健委2020年1月19日通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可防可控”12天!
從“可防可控”到“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我們錯過了哪些關鍵節點?
疫情發展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疫情發展的時間跨度很短,恰如危機的特點:時間短,速度快,爆炸式增長!
短短的31天里,發生了太多事情,我們大家像經歷了一場漫長的黑夜。
有盲目樂觀,有謠言,有正能量,有負面消息,幸運的是,我們及時得采取了積極的補救措施,相信終將能夠擁抱希望!
危機的發展路徑是怎樣的?
危機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幾個階段:潛伏期、萌芽期、爆發期及衰亡期,恰如人的生命周期一樣,故而得名。
新冠病毒疫情這場危機的發展路徑基本上也會經歷這樣一個周期:
1.可防可控:喪失萌芽危機防控主動權;
2.人傳人:春運返鄉,各地“硬核式應對”;
3.疫情繼續爬坡:返程高峰,論文風波,打臉。
前不久,武漢大學附屬中南醫院感染科教授桂希恩表示:預計正月十五之前武漢市的疫情有望出現“拐點”。
換言之,此次疫情危機的“拐點”還未到來!疫情危機還沒有到可以松口氣的階段!
什么是“拐點”?下圖曲線頂部的紅色點應該就是我們大家所盼望的“拐點”。

危機的生命周期示意圖
從圖中不難看出,“拐點”到來之前,危機處于盤坡階段,這是與疫情實際發展情況相符的。同樣的,現在還不是我們可以樂觀的時候,還需要小心防護,謹慎應對。
危機防控的關鍵點有哪些?
我們剛才已經了解到,危機大概包括潛伏期、萌芽期、發展期、爆發期、衰退期等幾個階段,那么,針對危機開展防控和應對也離不開對危機各個階段的了解。
我個人的理解是,危機的防控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防,一是控,防在前,控在后。只有防不住了,才需要控。
潛伏期要做的事情就是“防”,防止潛在的風險演變為危機。實際上,絕大多數的風險都是可以避免發展為危機的。
萌芽期要“控”,只有控制不住了,才會有后面的發展期、爆發期等等。
所以,危機防控的關鍵點就是潛伏期、萌芽期,錯過了這兩個節點,就將會付出超乎想象的代價。最極端的情況是,完全放任危機發展,人人不作為,任由危機自生自滅。
在這里多說一句,危機防控的意義就在于通過科學的、有組織的干涉,防止危機失控,盡可能的縮短危機發展的時間周期,也就是讓危機盡快結束,最大限度的減少危機所帶來的破壞和不良影響。
再說到此次疫情,有不少朋友會有疑問:早在2018年就有報道發現新冠病毒肺炎,為什么他們不能制定預案,甚至提前開發出疫苗來?為什么非要等到現在疫情發生了才倉促應對?是啊,我也想知道為什么。
這里提到了“預案”,很重要!危機管理研究和實踐離不開“預案”的制定和“危機意識”。
危機是可以管理的。
危機管理從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如何管理危機。
簡而言之,危機管理包括:合理的人員調配和科學分工,信息和溝通渠道的通暢,及時的預警和對危機發展勢頭的精準研判,信息發布的及時和充分,相關政策的制定,財力物力多方面的保障等。
要主動、及時披露正確信息,盡可能提供詳實的信息,切忌“無可奉告”或擠牙膏。
為什么每當遇到災難和疫情,就會謠言滿天飛?權威信息缺位,信息渠道不通暢的結果。
還要統一口徑,只能有一個發聲渠道,一個聲音。此次疫情中我們可以看到,武漢相關機構始終未能及時披露第一手權威信息,甚至新聞發布會都錯誤百出。
疏還是堵?
欲蓋彌彰,成語,意思是想掩蓋真相,結果反而更明顯地暴露出來。出自《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
捂是捂不住的,疫情當前,宜疏不宜堵。
誰之過?
某個人的問題還是整個社會應急機制的問題?
雪崩的時候,沒有任何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有一定的道理。圍繞這句話有爭議,這里不表。
危機應對是一個體系的事情,不是任何一個人能做到的。
面對疫情和災難,任何一個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只有發揮所有人的力量才有可能戰勝危機。
管理能力至關重要,還包括協調指揮能力,資源調配能力等。
大災大難面前,往往最能檢驗政府機構針對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能力,考驗企業的危機應對能力。
此次疫情反映出的問題值得深思,社會應急管理實踐能力提升任重道遠。
如何看待輿論的質疑?
我們看到輿論從一開始針對武漢相關機構的問責,發展到現在對中國疾控中心相關專家的質疑。
這里所說的“輿論”不僅僅是指媒體的報道,還包括每一位普通公民,對疫情的觀點。
輿論的關切是我們要正視的,只有了解關切,才可能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輿論也有其非理性的一面,要辯證的去看,不要偏聽偏信。
危機意識比危機管理能力更重要。
99%的危機是可以避免的。
我們從來不缺人才,甚至不乏高人,缺的往往是危機意識,也就是對風險和危機的敏銳感知能力。
最后,疫情還在蔓延,我們該如何應對?
整個社會各司其職,人盡所能,就是最好的危機應對。
央視的一位朋友跟我談了她的看法:“我媽從小教育我愛國,她說愛國其實很簡單,撿起地上的一片垃圾是愛國,做好自己的事情也是愛國。學生就是好好學習,工人就是好好做工,我現在是一名記者,所以我要做個好記者,至少我努力了就可以了。
我深以為然。
我不奢望這篇文章能喚醒和影響多少人,至少我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